编者按:漫漫扶贫路,浓浓民生情,脱贫攻坚最大的目标就是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扶贫路上最美风景就是脱贫群众的一张张笑脸。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进一步丰富和展示常德脱贫攻坚的奋斗成果,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立自强、不甘贫困、脱贫致富的意识,展现贫困群众积极向上、脱贫光荣的精神风貌,红网常德站从11月份开始,将推出“脱贫路上最美笑脸”系列报道,用贫困群众发自内心的笑容、文字、视频讲述他们的故事。
张可强抱着采摘的橙子,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张可强家的脐橙果园里,果树结满了果实,沉甸甸压弯了枝头。
张可强正采摘橙子,给大家尝鲜。
黄澄澄的橙子挂满枝头。
红网时刻记者陈妍朱志姣临澧报道
深秋走进临澧县刻木山乡岩龙村,橙黄金灿,水碧山野,花木繁盛。山坡地头漫山遍野的脐橙树结满了果实沉甸甸压弯了枝头,再有一个多月,脐橙就要上市,村民们又将迎来新一年的丰收。
刻木山乡是临澧县最偏远的乡镇,因二十四孝故事中丁兰刻木的典故而得名。这里一半是水库,一半是石漠,土地稀少,靠种庄稼仅能解决温饱,过去是远近闻名贫困乡,近年来,兴起了水果产业,旧貌换新颜。
10月27日,岩龙村十五组的张可强和往常一样起了个大早,来到脐橙果园里忙碌着。茂盛的果林里,大个、饱满的脐橙已挂满枝头,张可强穿梭在果林间,撑杆、修剪枝叶,为橙子的成熟上市做着最后的准备。
张可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当地的对口帮扶下,因地制宜,靠种植脐橙摘掉了穷帽,住上了新房。“张可强是我们村里的脱贫典范,靠着自己的双手,短短几年时间不但脱了贫还修起了新楼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说起张可强,岩龙村的村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张可强的儿子张传令今年43岁,20岁时患上精神疾病,无劳动能力且每年需1万多元治疗费用,妻子无收入来源,张可强亦无手艺,一切花销全靠几亩脐橙地,日子过得让人寒心。“以前橙子价格不好,最高也就能卖1块多一斤,我一年大概能赚1万多块钱,全部用来给儿子看病了,那时候日子真的是很苦。”回想起以前,张可强眼里泛起了泪光。
年,张可强被列入精准扶贫帮扶对象。次年,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走访,将张可强儿子张传令纳入了低保救助范畴,医保报销比例增长到85%;年,工作队落实了张传令的特困供养政策,每月补助元,住院治病也不需再花钱,健康扶贫政策让张可强有了盼头。
健康扶贫“捂紧”了钱袋子,要过上好日子,还得“鼓起”钱袋子。
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张可强加入了村里的脐橙合作社,从此告别一人种植的盲目摸索,开启了耕种有补贴、技术有指导、销路不用愁的发展之路。张可强干劲更足了,他申请了株免费的脐橙树苗,扩种了近5亩地,收入从1万多元增长至5万元,顺利摘了“穷帽”。
“我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自己出15万修新楼房,也不敢想政府掏腰包管我儿子医药费,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张可强高兴地对记者说,今年他家的脐橙长势也喜人,10亩脐橙果园,能按往年的市价,收益可达5-6万元。
在岩龙村,像这样自强拼搏、辛勤劳动的脱贫户还有很多,他们在石漠地里找到脱贫致富的法宝。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岩龙村的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齐心协力,积极寻找和引进更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的水果品种,经过测试,最终选定了脐橙种植。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按照栽培技术进行规范管理,在岩石缝里见缝插针,年,岩龙村脐橙种植面积达10亩,销售金额多万元,村民们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
记者手记:
记者跟着岩龙村的村干部来到张可强家时,他正坐在新建楼房的前坪慵懒地晒着太阳,旁边地上趴着一条白色小狗,“一人一狗一新房”就是这秋日最温暖惬意的景色。
在采访时,张可强告诉我们,他耳朵有点背,而且记不全,但扶贫手册“都帮我们记着的”。
翻开张可强的扶贫手册,年张传令解决残疾人健康帮扶资金元,每月补贴55元,并纳入低保救助,每月补贴90元;年危房改造补贴4.7万元;年产业扶贫送脐橙树苗株,补贴资金元;年消费扶贫帮售脐橙元……每项扶贫政策、每笔帮扶账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精准扶贫故事。
每个贫困户都有个这样的扶贫手册。在岩龙村有份这样的扶贫手册,记录了户贫困户摆脱贫困奔小康的历程,也浓缩了岩龙村的脱贫攻坚战历程。
这个偏远、贫困的村落,通过各级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一线,让好政策落地生了根,为贫困户开出“脱贫花”结出“致富果”。扶贫干部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他们自己“站”起来,自己“挣”幸福。贫困户借助政策与帮扶,在自己的脱贫“战场”上苦干苦战,用辛苦换来幸福,用血汗换来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