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常德市石门县八年脱贫攻坚写实下

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湖南日报》年3月10日第8版)

(年10月23日,名誉村长王新法与薛家村群众亲切交谈的图片成为了经典,他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共产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发挥模范作用。周勇军摄)

(金河村的老人见到扶贫干部张忠富笑得合不拢嘴。石门县委宣传部供图)

(“湖南屋脊”壶瓶山,将铭记着无数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刘蓉摄)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苍莽壶瓶山,亮起过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红色,流淌在石门这座革命老区的血脉里,水乳交融,生生不息。

南乡起义在这里打响,石门县苏维埃政府在这里设立,68位红军烈士舍身跳崖的故事从这里流传……

号角声声,穿越时空。今天,在湘鄂边界,67万石门人民在党旗指引下攻坚拔寨、决战决胜,奏响一支向千年贫困宣战的红色壮歌。

8年前,“因水而困、因山而贫”的石门县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不足元,不少人家唯一的电器是电灯,泥巴糊的墙四处漏风……

“门不见,路不通”“穷得令人揪心”的石门能脱贫吗?

中国共产党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

为了让悬崖上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自然村(石门县南北镇金河村)通路,扶贫干部带领老百姓用钢钎、铁锤在悬崖绝壁上凿开了一条长达19公里的“天路”,结束了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肩挑背扛不通公路的历史。

为了让最后一个贫困村(石门县壶瓶山镇后山村)接入国家大电网,扶贫队伍和施工人员顶着高寒结冰的艰苦环境,绑上百斤重的电力物资,在“湖南屋脊”之巅竖起塔架、架起线缆。

为了让最后的“锅底人群”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石门县全体扶贫干部顶着疫情的威胁,尽锐出战,将汗水洒遍每一条沟沟坎坎……

伟大的脱贫攻坚实践,激荡着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那是“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担当精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攻坚精神,“丹心从来系家国”的奉献精神……

与党同心、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步。

这,就是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名石门县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熠熠初心!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习近平总书记的精辟论述,为推动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指明方向。

作为武陵山片区特困县,石门县共有贫困村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3万人,脱贫攻坚任务山一样压头。

脱贫攻坚,关键在党的领导。打硬仗,关键在党的基层组织。

“党组织没有凝聚力、战斗力,说话没人信,办事没人应,哪能拔穷根、解难题、促发展?”石门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把建强帮扶力量作为党建促脱贫的重要抓手,坚持立足“强干部才有强工作”的理念,精心精准抓选派,用心用情抓管理,实招实策抓基层,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春已暖,花正开。汽车奔驰在石门县维新镇重阳树村干净整齐的农村公路上,两旁黄色织锦般绚烂的油菜花摇曳在村民们的笑脸旁,成片的瓜果苗木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勾勒出一幅多彩的闹春图。

“没有龚书记和党员干部真心实意带领大家干,哪有如今的好光景?”重阳树村村民们口中的龚书记便是县委组织部派驻该村扶贫队队长、第一书记龚涛。

重阳树村过去有“三难”: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级治理难;村民不劳作,等靠要思想改观难;村集体经济收入少,产业发展难。

“难也得上!作为党员,党组织派我来就是来干实事的。”龚涛任村“第一书记”后,第一步便“重整旗鼓”。申请选派一名政府干部临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请回村妇女主任,培养推荐出新的党支部书记。他和队员们多方奔走,把一个个矛盾在山间、田野、屋场、果园解决;请来农技专家,培优脐橙、养殖等产业。短短1年多时间,该村实现整村脱贫,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

心齐气便顺,民风大变样。截至年底,该村共种植脐橙余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年的元增长到1元。

8年来,名县、乡、村三级干部“结亲”帮扶,做到了不漏一村、不掉一户、不少一人,实现了帮扶全覆盖。

群众是发展动力,干部是脱贫关键。实践证明,支部书记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就能团结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的王新法,带领群众修路架桥,移风易俗,发展产业,薛家村实现整体脱贫,一个落后的贫困村变成全国文明村。他在临终前的日记里写道,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共产主义更值得信仰的崇高理想。”

三圣乡山羊冲村黎静,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被推选为村主任,他筹资近万元建设家乡,使穷得有名的山羊冲村一举蜕变为全国文明村。

此外,石门渫峰茗茶公司总经理、雁池乡韦家湾村“名誉村主任”覃小洪,壶瓶山茶叶公司董事长、壶瓶山镇李坪村“名誉村主任”邹应琼,通过带动两村发展茶叶产业,实实在在让贫困户受益脱贫。

与此同时,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石门县大力实施“百名乡村医生培养工程”、“乡村教师归雁工程”等,引导人才向贫困村流动,全县共引进研究生名,从县内外吸引名优秀企业家担任“名誉村主任”,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贫困村发展产业。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党员干部和扶贫工作者们忠肝义胆,不怕山高路远,暖热了一座座村庄。

“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

“陈敏走了,有时走在山里的路上总感觉他的身影还在。”殉职半年了,扶贫队长陈敏仍是山里百姓不愿触碰的痛。

年8月6日,石门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驻太平镇太平街社区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陈敏,突发心梗,倒在脱贫攻坚一线,年仅47岁。

“因为猪瘟,我家欠了几十万的债,他主动帮我联系养殖公司,养鸡,一年就还清了债”“陈队长还帮我们卖米,一趟卖四五百斤,来了好几趟,从不推三阻四”“他还常常自掏腰包给我们买米买油……”

这位老党员身体越来越差,只为老百姓条件越来越好。

血染青山终不悔,青山留下一首歌。

石门脱贫攻坚战场上,一批批苦干、实干、会干、巧干的党员干部,扎进贫困山乡,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大山深处。

76个手印,是全村群众对驻村扶贫队长张忠富的挽留,也代表南北镇金河村村民对他浓浓的感情。

而这份感情就写在张忠富始终佩戴在胸前的那枚党徽里,他时刻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把群众当亲人,和群众同奋斗。

张忠富带领村民们以“有一块钱修一寸路”“愚公移山”的精神,历时4年多,在悬崖绝壁上修通了“天路”。村民人均纯收入从年不足元增加到年的1多元。

今年3月,张忠富被省委确定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拟推荐人选。

在这场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场上,石门县的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党员在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党旗插在哪里,党员就在哪里。

全县名干部组成支驻村工作队,立下“军令状”,挺进最前线。

全县结对帮扶责任人名,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

数百名科技特派员奔赴扶贫一线,技术送进山村,产业闯出新路。

脱贫攻坚难度有多大,石门大地上的党员干部就有多拼。

什么样的人才是“最能打”的人?

战“疫”又战“贫”,转换“战场”,党员干部始终坚守在前。

去年疫情,石门县因许多乡镇与湖北交界,感染几率很大。如若感染一人,就有返贫可能,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在此时所有的扶贫工作队,立即转变为防疫队,牢牢把守。期间,没有出现一起感染。这就是扶贫队伍,这就是共产党员!

还有那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的身影。

年2月11日,在壶瓶山镇李坪村,丝丝薄雾缠绕在茶园里,不少村民忙碌其间,为一垄垄的绿色“地毯”挖土、施肥,一位穿着红马甲的人格外显眼。随行的镇党委书记陈宏平向我们介绍,正在指导村民邹付红搞培管的人叫张俊武,是县委统战部驻村工作队员。他一直在村里搞防疫,这几天又指导乡亲们搞茶园培管。

“乡亲们好不容易指望着这些茶树脱了贫,我不能让他们返贫啊。”张俊武说,村里的55个建档立卡户就是靠茶叶翻了身,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

扶贫防疫的战场上,是他们,争当“领头雁”,挺身而出勇攻坚;是他们,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是他们,组织指哪我“战”哪,扛起党旗,猎猎如火。

最能打的人,有能战之力,有必胜之心。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考察识别选用干部的大考场。

8以来,全县有多名县乡驻村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有1人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3人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4人被评为全省最美扶贫人物,10人被评为全市最美扶贫人物,15人被评为全市最佳帮扶干部。

减贫承诺,一诺千金;伟大壮举,灿烂星河。

每一个扶贫党员,都是熊熊的火、无声的旗。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这一理念烙印在石门县万参与脱贫攻坚一线党员干部的心里。

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在石门县转换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把视野放在脱贫地区产业的长期培育上,促进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王婷和父亲王新法同时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父女接力扶贫、获得国家表彰,在此次表彰中属全国唯一。领奖后,王婷赶往石门,查看茶厂投产准备情况。

“农产品要实现高附加值,必须深加工,做优品质和品牌。薛家村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投产后年产量可达吨,产值近万元。”王婷暗下决心:“必须让一垄垄茶园成为六塔山下最美的绿色。”

立下愚公志,誓啃硬骨头。这就是共产党员。

在新铺镇永兴桥村,纽荷尔脐橙栽满了山坡。新修的水泥路沿着橘园蜿蜒。“以前这里全是荒地,我们把它开垦出来,修通路,装上灌溉设施,栽了亩纽荷尔脐橙,有亩是村集体投资,亩村集体入股50%,农户还有亩。这些脐橙树受益后,就是村民的‘摇钱树’,全部受益后,集体经济可以增加50万元。”永兴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兵介绍。

村民们都说,“刘书记领着我们埋头干,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产业发展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了贫,不歇气,石门县永兴桥村又建起电商平台和果蔬冷库,种植55号辣椒,要进一步打响品牌、开拓市场。

在老百姓最困难的时候,是扶贫工作队帮了一把,是党员扶了一把。

产业扶贫挑大梁,铺就振兴快车道。

为了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石门县借助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的东风,将22个乡镇区(街道)个村(社区)划分为个片区、个屋场,探索创新出党组织自治组织联动包片区、党员屋场员联户包屋场的“两联两包”乡村治理模式,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民生改善等7个方面的实际困难。

初心未与年俱老,步履坚定始终向前。

英雄的土地上,“石门答卷”以鲜明的党建引领特色,夯筑崇高坚守和执着奋斗的坚实堡垒,温暖厚重,满满英雄气。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勇军柏润姜鸿丽卓萌通讯员李飞易鹏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