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a“随着个别甜宠模式剧集受到市场青睐,业界一哄而上,扎堆制作,甚至为了追逐经济效益枉顾艺术规律,使创作出现故事雷同、脱离现实、逻辑混乱、思想肤浅、导向错误等不良倾向。”甜宠剧正遭遇着冰火两重天:一边是“童颜夫妇”承包热搜,“现男友”李现涨粉多万,代言的味全每日C限定款近瓶5秒售罄;另一边,7月18日,《光明日报》影视评论版一篇名为《爱情剧不能甜腻过头》的评论却为甜宠剧和“上头姐妹”当头泼下一盆冷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数评论言辞激烈地站在了该观点的反对面,不过更令业界担心的是,官媒评论作为政策导向的先行传声筒,是否多少传递出政策倾向,更进一步影响到甜宠剧类型的开机率以及市场交易率。磕糖者与产糖者:多巴胺流水线制造生意“生活太苦了,需要每天磕糖日子才能熬下去。”一位25岁从事金融行业的一线城市单身女白领,甜宠剧忠实粉丝如是说。她刚刚把自己和李现P好的情侣照发到了朋友圈。据珍爱网今年5月发布的《Q1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单身人口已达2.4亿,“90后”恋爱经历平均不足2次,“95后”平均空窗期超2年,另有多个报道指出一线城市单身男女比例失衡,甚至到3:7之高。在一二线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下,这部分人群对“沉浸式恋爱体验”“无脑甜爽”的精神需求,使得其成为甜宠剧的主要受众,甜宠剧类型逐渐成为了暑期档的标配和刚需。从乙女游戏《恋与制作人》爆发,到《香蜜沉沉烬如霜》乃至《亲爱的,热爱的》的大热,均证明了恋爱题材、甜宠类型的商业价值潜力。对于制作方和平台方而言,甜宠剧也是相对性价比最高、制作门槛较低、最易以小搏大产出黑马的类型。在选角方面,只需遵循高颜值、CP感等原则,受众对演技期待值相对较低,大多数甜宠剧选择新人演员或非一线演员;在制作方面,对置景、美术、特效等要求不高,服化道“养眼”即可,场景相对固定;在创作方面,剧本只求剧情苏爽能撩动少女心,去除情感虐心部分和真实生活困境,多设置为霸道总裁/王爷/天才与普通少女的不对等玛丽苏式人物关系,便于女性观众自我代入,并不要求太复杂的人物关系、内在逻辑与场面调度。洋溢粉色泡泡的“壁咚”“公主抱”“花式吻”成为此类剧集标配。据悉,《双世宠妃2》全局有40余场吻戏。与低投入相对的,却是超高商业价值回报与口碑认可:年,《双世宠妃》以万成本,开播18个小时播放量破亿,截至发稿前播放量破55.3亿。此后《萌妻食神》《萌妃驾到》《惹上冷殿下》等大批甜宠剧来袭。在影视行业热钱退出、开机率下降的大环境下,短周期、轻体量的甜宠剧更是成为保障投资回报的不二选择。从优爱腾到芒果TV、搜狐视频,每个网络平台均有高播放量的甜宠剧代表作,甜宠剧更拯救着卫视收视率。有的剧集更在原有类型之中加入甜宠元素以扩大女性受众比例,例如兼有奇幻、甜宠元素的《颤抖吧阿部之朵星风云》,豆瓣评分7.1分,兼有校园青春元素、甜宠元素的《你好,旧时光》《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等,豆瓣评分为8.7分、7.2分。除此之外,豆瓣评分7.9分的《花间提壶方大厨》两季分账超万,投资回报率超过%。改编自橙光游戏的《绝世千金》上线爱奇艺,两季分账超4万。豆瓣评分7.1分的《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上线10余天播放量近10亿,众多成功案例在前,今年甜宠剧类型更是大幅度增加,《独家记忆》《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均口碑播放量不俗,年初豆瓣评分6.8分的《奈何Boss要娶我》实时播放量位居网剧第二。骨朵数据显示,近日《亲爱的,热爱的》热度更是力压《陈情令》和《长安十二时辰》位列全平台第一。艺恩数据显示,《亲爱的,热爱的》女性观众占比88%,男性观众占比12%——这也是大部分甜宠剧的观众性别比例。事实上,女性观众也是网剧的主要市场,以及网络舆情的主要发声者,这使得以甜宠剧为代表的女频网剧热度一般高于男频网剧。综上,大部分甜宠剧豆瓣评分均在及格线以上——相对于世界观庞大繁复的奇幻大IP大制作,观众对甜宠剧的观看热情和宽容度要高很多。在一条条荷尔蒙多巴胺制造流水线背后,甜宠剧成为新人演员和二线明星流量走高的吸粉捷径:《奈何boss要娶我》带火了一直寂寂无闻的徐开骋,两部《双世宠妃》让邢昭林出圈。而连续两年以两部爆款甜宠剧承包暑期档的杨紫,从青衣转型一线流量小花,也曾在此前的采访中说明这样做的原因:“(有部戏)准备了两个多月,临开机头一周被换掉了,那个打击对我是大的,我才知道一个演员要有商业价值,不然是会被换掉的。”与此同时,网文市场上甜宠文IP行情看好,一批新兴影视公司借甜宠剧风口崛起:新圣堂影业获得小米和华谊融资,小糖人传媒去年融资10亿,留白影视于年融资15亿。甜宠剧俨然成为中小型影视公司的最佳选择。糖多即原罪?——甜宠剧需避开“悬浮”现代人集体恋爱无能症候下,甜宠剧本来是市场、平台、制作方三方皆大欢喜的一门“小而美”讨巧生意。但在备受追捧背后,政策风险隐隐浮现:节奏短平快爽的甜宠剧容易指向“玛丽苏”和“悬浮剧”,与官方所提倡的现实主义价值观导向、广电总局此前提出的“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原则背道而驰。这并不是官媒对甜宠剧的第一次旁敲侧击。今年3月23日,《北京日报》文化版发表了一篇名为《“甜宠剧”正红,当心甜过头了》的文章,指出“切勿把它们推向悬浮与自娱自乐,无论是主打甜宠还是虐恋的情感剧,只有在符合现实的正确引导下,才能在市场上走得长久”。而《光明日报》这篇评论措辞更为严厉,并点名批评了《双世宠妃2》“不分时间地点的吻戏”,和《奈何BOSS要娶我》“男主编造癌症谎言得到女主,触犯道德底线,甚至法律红线”等情节,由于党媒性质激起了更广泛的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