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在《白》里写到,“白是颜色吗?它像是一种颜色,但我又觉得它不像。”白并非无色,它是一种干净的颜色,但同时也不只是颜色,而是更丰富的感受。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书法里也能找到回应,有一种手法叫“布白”,在一张纸上,安排字的点画间架,布置字、行之间的空白关系,让整个画面疏密有致。中国人向来深知虚实相生的重要性,也擅长使用“空白”。清代张式说:“故曰空白,非空纸。空即画也。”有时候,决定一张画面气质的并不是着墨的地方,而是留白的部分。适当的留白才能让画面流动起来、有活气和想象空间。
△传统书法的布白艺术这种布白的手法就像在既定的生活框架里,做一些小的调整。在过满的当代生活里,抢一些“白”回来。
01
独处,成年人的回血时刻
每天都有那么一瞬间,想要从网络世界彻底消失,找一个不被打扰的角落自己待一会儿。在当代人看似丰富的社交生活下,其实隐藏着蔓延已久的倦怠感,这种倦怠感被称为“社交疲劳症”。于是,间歇性自闭,报复性独处,成为人们的回血时刻。
很难说清成年人的生活中,一天之中有多少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即便从物理意义来说,这个人此时正独自吃着晚餐,但他的大脑也许仍未从超速的工作模式里退出,思维的惯性使得他无法真正暂停下来,把自己交给“空白”。从心理层面来说,这仍然不是属于自我的时间,只是物理独处,但更多时候,我们连物理独处的机会都少得可怜。
△失去独处时间的当代人我们的时间像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拼图都被清晰地分配了任务:吃饭、工作、睡觉,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的生活,看起来严丝合缝,但彼此之间并非有机的组合。在时间被过度功能化的背后,其实是人被过度功能化。
就连一天之中看似独立的睡眠时间,也难以在这种状态下幸存。《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一书向我们揭示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的睡眠时间是如何被剥夺、操纵的,“睡眠如今不再被看作是必然的或自然的经验。相反,它被看作一种可变的功能,但也可以被控制,与很多其他事物一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失眠有时候反倒赐予了我们独处的机会。很多人会选择熬夜看书、刷剧,或者靠在沙发上发呆一会儿,享受全然的安静。
△夜晚成为独属自己的娱乐时间发呆,就像突然对钟表按下了暂停键,给自己一个“换气”的出口。年10月,国家卫计委首度推出了“”健康生活理念,其中的“5”即建议市民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专家表示人在发呆的时候,意识活动减弱,处于清醒而放松的状态,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调剂手段。
对于身处信息过载、社交疲惫环境中的人们,主动为自己制造独处时间,放下手机,给自己五分钟发呆、放空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它不一定需要产生直接价值,而是对自我精神的修复,是生活里必要的布白。
02
东西少一点,生活轻一点
除了社交倦怠以外,很多人也开始对物产生倦怠感。
对自身和生活的不安全感,让人们将手伸向更切实可控的物件,将无法排遣的内心压力转化为对消费的热情。
购物的时候,人仿佛在这个无法控制的世界里获得了暂时的、完全的主动权。当被这些物件包裹着,有一种身份或心理上的安全感——“我又好了”。但很快,这种快乐和安全感又会消失。我们和物件的关系,更多存在于等待物流更新和拆开包裹的时刻,而非真正的使用时间里。
当不断刷动橙色软件,变成缓解焦虑的出口,当家中布满物件,却依旧感到空虚的时候,我们开始疑惑,到底要如何重新找到与物品之间的平衡?
△被物包围的当代人物欲本身无可厚非,找到一件真正中意的物品并非易事,但如果开始消费失控,从侧面也反映了内心的焦虑和失衡时,建立健康的消费观念便很重要。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叫“我心中的‘不消费型快乐’”,分享者罗列了四种不消费型的快乐:从用心感受周围的事物中获得快乐、从创造中获得快乐、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快乐、从或大或小的成就中获得快乐。
当人的眼睛从购物车上移开,将自己从“剁手”还是“收手”的精神纠结中解放出来,把注意力投放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会发现原来快乐是可以自产的,那份看似独属于消费的快乐也能在别处找到替代品。
除了理性消费外,学习长期与物件相处也是生活布白的要素之一。
人对物件积累的过程往往是不太留意的,但在搬家或整理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深陷物件的枷锁之中。
被许多极简生活主义者推为圣经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有一个观点,“整理是一种内心的调整,打扫则是一种内心的清理……整理并不是单纯的关于留和扔的命题,而是一种让自己重新正视与物品的关系并进行微调,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绝佳学习过程。”
△我们与物的关系正如扔物小诗所说谨慎地购买、选择性地保留并非是对物件失去热情,相反,是恢复物品本身的价值。和物件的关系就像和一个人的关系,需要认真审视,在必要的时候,狠心斩断关系,同时,也要学会耐心陪伴,通过修补保养、发现它的新用处,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通过整理物件,建立适合自己的空间秩序,我们的生活也会更轻松一点。
03
不散步,无生活
如果说收纳是“物的布白”,那么散步更像是“空间的布白”。
对于每天折返于两点一线,生活在精准定位系统里的都市人,迷路有时是一种奢侈的快乐。
当你选择脱离公共交通为你设定好的最佳路线,以自己的双脚去探索这个城市时,会发现再无趣的城市,再熟悉的社区,也可能发生一场现代版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散步的魅力就在于让双脚从格子间里跳出来,恢复对周遭世界的感知。相较于其他几种出行方式:地铁、公交、出租车,它们的线路轨迹相对清晰、固定,散步的过程拥有的变数要更多。
△散步的日常惊喜感虽然留给都市人的闲暇时间和散步空间都是相对有限的,但人们对散步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豆瓣上有各式各样探索城市生活的小组,“走呀我们去压马路”“晚街爱好者”“我们爱逛摊”等。人们分享下完雨的马路、点评软件热榜之外的宝藏小店、邀请同城的人一起深夜压马路……通过散步为自己的生活减负、增色的同时,也丰富了其他人对一座陌生城市的想象。
如果没有时间走上街头,还可以来一场精神散步,比如从手机里打开一个声音软件,通过采集来的声音感受城市巷弄的烟火气、秋日午后公园的惬意、夜风的清凉……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声音在耳机里放大,让我们触碰到城市里更敏感细腻的部分,焦躁的心情也随之被平息。
所以,散步不仅关乎双脚,还包含了你的语言、心情、思考的问题。你其实是在和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城市的人建立更深的联结。
△在钢铁森林中发现生活的新色彩日本漫画家谷口治郎有一本漫画叫《散步去》,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散步生活。画笔清新、节奏舒缓,把他每次散步遇见的意外风景勾勒出来,读起来平平无奇又耐人寻味,就像散步本身,看起来是一件很小的事,却能安抚一天的疲累。如书中所写,“只是一个平凡日子里的一小段时间,完全没有匆忙的必要。”
所以,生活再忙,也不要放弃散步的权利。把散步当作对规训生活、机械时间的小小反抗,在你路径分明的生活地图上,留出一块地方给自由随性的散步。
布白,从一部手机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一边抱怨生活的忙碌,一边却在不断往生活里加入更多的东西。在强调“有为”的环境里,“无为”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它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有选择性地主动将我们的生活进行布白,从日常入手,调整生活的框架。
就像掌上的手机,作为当代生活最重要的生活工具之一,某种程度上,它已经内化成我们的“器官”。我们和它陷入了一种既依恋又紧张的“亲密关系”,在“成瘾”和“戒断”之间来回拉扯的人不在少数。反复打开又关闭的朋友圈;不断退出又登陆的社交账号;删除又下载回来的社交软件。
所以,是时候重新布白我们和手机的关系,找到新的平衡点。近期发布的OPPOColorOS12便深谙其中的意义,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对于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信息的当代人来说,当他回到一个人的状态时,希望得到的是安静的陪伴,让身体和大脑都松下来。ColorOS12则通过布白帮助使用者对每日不断堆积的信息进行分类、检索,更快速地识别主次信息,让我们将精力聚焦于生活中那些最重要的事。
△共享图集,共享快乐ColorOS12就像是一个“杂物过滤器”,当外部生活“一团乱麻”的时候,帮助我们整理思绪。让我们在面临汹涌浪潮的数字世界时,重新唤起我们对真实生活的向往。而人生恰如一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纸里创造无限的价值,就考验你在人生布局里的取舍。
△页面布白,为生活降噪当我们敢于去简单,生活就有可能更丰盈。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开一些生活规则,但可以尝试从一些小事的调整入手:独处、收纳、散步,以及使用一部真正懂得你的需求的手机。当我们向外部世界不断抓取安全感,也许可以尝试把手机作为一个清晰的定点,从而去抵达一种有弹性、有留白、松弛有度的生活秩序。而这,也是ColorOS12想要为用户带来的生活方式。